08.19.24: Pixel 是 Gemini 套壳,10 亿消费者,小说向上生长,小径向后延伸

欢迎回到 Platform Thinking!

Google 发布了新的 Pixel 手机,赶在 9 月份 Apple 的新机发布前,抢先融入了大量 Gemini AI 功能。和之前 Apple Intelligence 发布类似,Gemini 的加入使得这场硬件产品发布会充满了浓浓的 AI 味道,不同之处在于,Google 无论是在端侧还是在云端的模型都是自家的 Gemini Nano 和 Advanced,加上 Gmail 等一系列生态内的软件,做到了更加整合、闭环的体验。

有两个方向值得注意:

  1. 与用户本地数据的整合:比如 Call Notes,自动转录、总结用户的通话记录。
  2. 与用户云端数据的整合:比如获取 Google Drive 的用户个人简历,生成一段个人介绍。

这些数据整合进一步提高了第三方开发者能够发挥的空间。

周末刚好听到曲凯在播客上说:Google 可能是唯一一个完全端到端的公司。

的确,本来不是,到了 AI 目前的阶段,的确如此。

Google 和科技大厂们反复提到的个人隐私(your data never leave your phone)问题已经有些让人反感了。这已经成为了科技行业的「政治正确」,成为大厂专有的锁定用户心智的武器。Apple 起头,现在 Google 这样在数据隐私方面记录并不算太好的公司也开始采纳,对于创业公司而言也会造成一些信任问题。

除了这些生产力方面的应用,Google Pixel 在影像方面也继续发力,针对拍集体照的 Add Me 功能以及持续升级的 Magic Editor 都对移动影像的 AI 应用设置了新的竞争门槛。

Apple 和 Google 两雄争霸,把各自的用户生态都把持的很严,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开发者生态的可能性。再加上 Meta 的 Family of Apps 在社交媒体上近乎垄断的地位,造成了美国市场上消费互联网多年以来都乏善可陈。有人说:美国的移动通讯市场比中国更加分裂,但 iPhone 上内置的 Messages 是个人通讯的事实标准,这还是在它只能与 Android 手机用短信互动的基础上。

AI 或许打开了一条窗户缝,现在看起来,不超过 3 年时间,这条缝很快也会被封死。这也开启了一个新问题:消费互联网是否还有新的机会?实际上,中国创业者或许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无论是在中国本土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过去五年中,唯一有所建树的只有中国团队。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包含对中美两个市场从宏观到微观的理解,也需要深入到具体的细分赛道寻找潜藏的机会。

平心而论,中国市场的生态环境并不比美国好太多,甚至于竞争程度远强于美国。中国创业者和投资人在「10 亿消费者」的庞大市场规模诱惑下,前仆后继的追寻消费互联网的王座,而企业互联网(SaaS)一侧则近乎全军覆没。市场阶段、资本偏好、人力成本等一言以概之的简单分析并不能掩盖这些现象背后的真正问题。从中国视角看过去,我们有机会找到合理分析的 benchmark,也让在中美两个市场之间寻找机会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们可以在这个长期命题上找到超过全球同行的 edge。

另外就是 xAI 的 Grok 2 发布,好评不少,瞬间也让 X 的 8 美元 Premium 定价变得更值得了,但也有人说,它内置的 FLEX.1 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地方。FLEX.1 背后的 Black Forests Labs 的几位创始人都出自 Stability AI,而新发布的模型在多项 对比 中超越了老对手 Midjourney 和 DALL-E。

影像(包括图片和视频)很可能是 AI 能在走向十亿量级消费者的最大机会。GAN 在十年前就已经面试了,也为抖音 / TikTok 等原生视频应用的爆发准备了技术条件。Diffusion + Transformers 还在早期采纳阶段,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我在本周写了一篇对视频生成的 memo,尝试把技术和商业前景联系起来,梳理这个着实非常混乱和拥挤的赛道。

写完之后,最大的感悟是:生成的本质应该是释放人的无限创造力,这可能是 AI 最大的机会。

Memo: 视频生成 - AI 的十亿消费者机会

视频,是吞噬注意力的黑洞,是制造下一个明星的舞台,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可能吸引十亿消费者的应用。它是房间里的大象。无论如何假装看不见,它永远都在哪里,一个躲不开、逃不掉的庞然巨物。

如果今天 AI 还没有找到大规模的应用场景,还在独立开发者和企业软件上打转,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因为它还没有搞定视频?

Reads

Integration and Android

Ben Thompson 关于「整合」这件事情有着一贯的看法,这是相对于「模块化」而言的,他引用自己在 What Clayton Christensen Got Wrong 的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