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form Thinking

06/04/2023: Biology

所有有生命的生物都会面对死亡,这是最简单不过的基本事实。如果你处于一个恶劣的环境中,最佳的生存策略就是不要被环境打败。

06/04/2023: Biology
Photo by Prabir Kashyap / Unsplash

本周的主题是 Biology 生物。

其实,生态是一个被滥用的隐喻:我们用它来形容一切我们感到庞大而混乱的事物。里面往往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纠缠在一起,或许还会产生某些化学反应;当它产生崩坏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不知道最初的坏疽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腐烂从内而外,无法遏制。

隐喻最终会变为日常的语言, 无色无味的融化谈话中,再也不会有人在意某个词语本原的意思。生态本来的意思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领域。个体与整体,个体与个体,这些复杂的关系反正也很难搞清,还不如含糊其词。

生物呢,是一个没有那么常用的隐喻。它更多是指个体。对于个体,人们一般倾向用更特定的名字来称呼。比如,我们会说公司,会说团队,会说个人,很可能也会用名字来指代,但很少用「生物」这个隐喻。而 Charlie Munger 这样说:

Well, over the long term, the companies of America behave more like biology than they do anything else. And biology, all the individuals die and so do all the species, it’s just a question of time. And that’s pretty well what happens in the economy, too.
All the things that were really great when I were young have receded enormously, and new things have come up and some of them started to die. And that is what the long term investment climate is. And it does make it very interesting.

翻译过来就是:美国的企业行为更像生物,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这是一个长期的事实。生物学中,所有的个体最终都会死亡,物种也会灭绝,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经济也是如此。我年轻时看起来很棒的事物,如今已经大大减少,新的事物也涌现出来,其中一些开始消失。这就是长期投资气候。这确实很有趣。

云淡风轻的「这很有趣」,实际上是看惯了此消彼长,生物比起生态,要脆弱得多,毕竟只是单一个体,没有很多可以抵御风险的屏障。但是,生物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死掉。在漫长的和环境的对抗性调适中,每一种生物都变得韧性十足——往往不是打正面,而是死扛、拖延,最后的赢家往往是熬得住的那一方。

所有有生命的生物都会面对死亡,这是最简单不过的基本事实。如果你处于一个恶劣的环境中,最佳的生存策略就是不要被环境打败。

Essays

Ultimate Guide to Platforms by Steven Sinofsky

这是一篇长文,由前微软高管 Steven Sinofsky,他曾经在 2009 年 - 2012 年间担任 Windows 业务部门的总裁。文章总结了他对于技术平台和平台经济的系统性思考。有趣的是,标题和 Platform Thinking + 的副标题很相似。

这篇文章我做了很多摘抄,多到没办法都放在 newsletter 中,所以还是建议感兴趣的读者自己去花点时间阅读原文。我会挑一些更重点的部分分享。

首先是对「平台」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