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form Thinking

07/02/2023: (Con)Sequence

百战归来再读书是有道理的,在纸面上读过的每个字,都可能唤起战场上血与火的记忆。

07/02/2023: (Con)Sequence
Photo by Justin Campbell / Unsplash

本周的主题是 (Con)Sequence 序列(因果)。

上周发布的《虚无的护城河》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这篇文章是最近很多阅读和思考的一个不完整总结。它更像是从时间倒序的角度反观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说用一句行业黑话来说,叫复盘。

有一天我在碎纸机旁边等待机器吞噬一沓废纸的时候(这是一种近乎于冥想的放松方式),我意识到,因果性很大程度是依靠时间序列的先后顺序而产生的。这个想法究竟能有多靠谱,我的确不敢说——还依稀记得在高中年代读的康德或者洛克里曾经浅碰过这个问题。先发生还是后发生,对所谓「终局」造成了太多影响。

在这一点上,Investor 和 Operator 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Investor 没有那么在乎序列,甚至于也不那么在乎因果——他们只在乎结果。所谓终局,就是预判最终的形态,只要做好这样的判断,那么就在终点等着就好了。而序列过程的演变,有时候反而是噪音,陷入择时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Operator 则必须关注序列,关注因果,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理解因果,也只有因果,才是在所有的不确定性找到了那一点确定——有时候,这甚至于被认为是一种好运气。在竞争中,先找到比后找到总会好上那么一阵,但确定性容易被抄袭,跑得快不见得跑得久。

Clayton Christensen 教授的《Competing Against Luck》是他离世之前对这个世界最后的伟大贡献。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后来翻译出来了其它的名字,其实不如忠于原意:运气看起来是不确定性,但是对于得到运气的人,其实是得到了确定性的,但一个人怎么一直得到好运气呢?那么背后必然有他的道理,这本书就是在拆解你看不到的那些思考过程。

很多时候,这些商业书中的拆解也只是把结果做了拆解,但没有拆解结果是如何形成的完整序列——后者所需要的信息量太大,一般的作者很难接触到。一些传记可能会写到,但往往埋藏在千头万绪的细节中,加上读者可能没有亲身经历,极有可能被当作无关紧要或者猎奇经历略过。百战归来再读书是有道理的,在纸面上读过的每个字,都可能唤起战场上血与火的记忆。

之前在这个 newsletter 中分享的很多云里雾里的话,或许会碰上一些心领神会的读者,或许只作不知所云。

Essays

Meta's Achilles Heel(s) by Abdullah Al Rezwan

最近读 Rezwan 的 MBI Deep Dives 比较多。本文接续上一篇 Meta's Moat 而来,主要写 Meta 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