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2023: Unfiltered Context
世界被它笼罩,正如真相被均值掩盖。
本周的主题是 Unfiltered Context 未经过滤的上下文。
这句话来自于 Competing Against Luck:
...an entrepreneur found himself in a circumstance with no clear solution and declared, “I’m going to fix this!” In a sense, he began both as the CEO and a target customer—there was no separation between the innovator and his customer’s job. Much of the information needed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solving for a job is fou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ruggle. We call that “passive data” because it has no voice or clear structure or champion or agenda. Passive data, by itself, doesn’t tell us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world because the Job to Be Done doesn’t change much. Passive data is just unfiltered context. It’s always present, but it isn’t loud.
这段话描绘了一个并不陌生的故事:企业家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了未被解决的问题,于是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今天,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之所以不陌生,是要感谢媒体和传记作家,他们本身既是这个世界的过滤器,也是放大器,他们传递了人类历史上那些本来不为人知的戏剧性时刻,并把它们永久的保存下来,再通过后人不断的诵读和传颂,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加强。
而上述的这段话暗含了一次转折:这种「挠自己的痒」并不是保证成功的充分或必要条件。成功故事试图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大部分人并没有开始行动,于是少部分人获得了更高的成功概率。实际情况是,一个人的痒处,并不一定是很多人的痒处;而解决了一个问题,不代表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原文中用 passive data(被动数据)这个概念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混沌:痒是一种明确的信号,但大部分时候,环境并不会给我们传递太多的信号。比如炎热的天气就是信号,它会引致空调、电扇、冰镇啤酒和冰淇淋等太多生意机会。而这样的信号并不会自己尖叫着跑出来,而是需要敏锐的谛听,才能在一片嘈杂和无序得到些许端倪。如作者所说:被动数据不会告诉世界发生了什么,因为(消费者)要完成的任务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这就是未经过滤的上下文。世界被它笼罩,正如真相被均值掩盖。价值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掀开这层面纱,发现沉默的信号,放大它,加强它,改变事物内里的结构。
比如,每天早上我会收到很多封业务数据的邮件。在天这个颗粒度上,很多数据只是微弱的波动,用数据分析师惯用的解释,它们都属于正常波动范围内。我们都知道,这些「正常波动」之下,事物的内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些上升,一些下降,相互抵消,表面上波澜不惊。另外一种解释就是短期的微弱变化最终会经过长期累积,演化成剧变。这两种解释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能够在长期中累积的微弱变化意味着局部已经掌握了持续产生变化的力量,也即是掌握了塑造未来的通路。
意识到我们生活在 unfiltered context 中,可能会让我们的意识变得更加主动和敏锐,无论是捕捉信号,还是以抽象结构的方式来理解世界,都是需要一直修炼的本领。
书中还讲到另外一个概念 stack fall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