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视资本主义:秘密血脉和行动指南
科技企业的分析和批评不绝于耳,但大部分都是陈词滥调,缺乏对内在机理的真正洞察,直到 Shoshana Zuboff 创造了监视资本主义(Surveillance Capitalism)这个词汇。它听上去有点令人不安,甚至有些耸人听闻。这样的术语,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过滤,吓走那些害怕大部头的严肃讨论的人,话可以说的更犀利一些。
创造者的思考伙伴
科技企业的分析和批评不绝于耳,但大部分都是陈词滥调,缺乏对内在机理的真正洞察,直到 Shoshana Zuboff 创造了监视资本主义(Surveillance Capitalism)这个词汇。它听上去有点令人不安,甚至有些耸人听闻。这样的术语,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过滤,吓走那些害怕大部头的严肃讨论的人,话可以说的更犀利一些。
这是 Platform Thinking + 付费内容的第一次更新。自从发布这个付费计划以来,我一直期待着周末快点到来,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内容。在过去一周以来,因为几位付费订阅的朋友的支持,也让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读写习惯。一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本文是之前在知乎直播上做的一个系列 Media Giants 的 show notes,主要参考了维基百科和 Bob Iger 的自传(中文版),整理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些决策。
人老一点,就会更喜欢回忆。而在所有回忆中,从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的这十年总是最黄金的。很多朋友,特别是身处互联网行业的那些,总是会对过去这个十年表现得更加激动一点。的确,我们很多人不明就里的登上这艘火箭飞船,突飞猛进的以周围人都看不懂又追不上的速度前进了十年。当这艘船开始慢下来的时候,我们晃动着眩晕的头,看看身边的人,仿佛从来都不认识他们。
Magicverse 展开了整个媒介升级路径中最上层的部分。内容终将回归本质,允许人们采取行动。如果说过去一百年的进展主要发生在故事讲述(storytelling)的技术上,那么未来十年,变化将发生在赋予在现实中更方便快捷的行动能力上。后者要求物理和虚拟现实的高度连接,而每一次连接都是一次交易,这些交易最终会汇成更大的超级平台。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出版于 1964 年。除去少数略难理解的概念之外,这本书对技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预判令人惊异的准确。麦克卢汉本人也被《连线》杂志奉为“主保圣人”(Patron Saint),正是因为他以对媒介技术的深刻洞察创造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这样极具前瞻性的词汇。
时隔一年,一篇题为 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作为服务的社交状态)的文章发表了。这篇文章篇幅更长,也更深入的剖析了平台或网络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人类与生俱来会寻求自身社交状态上升,用一个社会学概念讲,就是社交资本(Social Capital)的增进。
视频会成为一种新的呈递信息的方式,比起 HTML 来,它更加丰富。HTML 在互联网上是基础的组织信息的方式,而 Google、Facebook 和 Adobe (Flash) 基于各自的优势,构建了 HTML 之外的专有形式,然而他们彼此并不兼容。视频则是兼容所有平台的,表现形式又足够丰富,会替代掉 HTML 作为新的内容传递形态——和我们本来所认知的视频是关于捕捉动态影像的定义没有太多关系。
福山的《信任》,首次发表于 1995 年,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这本书是对大名鼎鼎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的补充。全书的开篇,就从他对文化之重要角色的重新认识发端。
非常偶然的,今年春节我读了最近出版的《曾国藩传》。这本书的书名给人的感觉是一本中年大叔的油腻处世哲学,主要是曾国藩这个主角的人设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作为晚清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和中国最后“半个圣人”,他主导“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是洋务运动的早期核心,又培养了李鸿章等一大批褒贬不一的清末名臣。在打开这本传记之前,他的名字往往出现在某些老派企业家办公室的书架上,以《曾国藩全集》的形式出现。
最终,我们看到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商品,它们本来都是从整齐划一的流水线生产出来,但却被大众娱乐和信息网络涂抹装扮成不同的色彩。我们以为,购买了某种商品,就过上了另一种生活,却不知道我们自己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商品,被其他人反复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