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ISSUE: 暂停与重启
希望我们都能在变化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节奏,持续学习,不断建造。

这是一期 SPECIAL ISSUE。
它是一次回顾和整理,直接原因是我自己接下来会有个变化:我即将重返校园,去 Stanford 读书一年。由于学生签证不允许从事盈利性工作,加上投入在写作上的时间会减少,我决定暂停这个 newsletter 的更新三个月。
停下来的时候,通常会多一些思考。这让我想到了 Platform Thinking 是怎么开始的。
开端
Platform Thinking 从 2020 年 4 月起,以邮件周刊的形式发布(我在知乎上开设过一个同题专栏,但更新并不连续)。
彼时,正值 Covid-19 在全球爆发的时期,大流行病为世界按下了暂停键,但很快人类社会就以新的方式重启了。远程工作和在线协作成了默认范式,Zoom 的股价飞涨,数据、计算和连接的价值更加彰显。那段时间,Marc Andreessen 喊出 “It's time to build”,今天回想,可以认为是美国科技界开始转向的一个标志。
技术驱动的平台(Platform)是互联网时代崛起的范式。从搜索、社交、内容,到零售、金融、出行,每一个都对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围绕平台,有非常多的话题可以讨论,无论是它们之间的竞合关系,还是在它们内部的生态演变。最让人痴迷的就是在其中观察到涌现,以至于让我在 newsletter 中反复流连,差点把当时写作中的书用“涌现”命名,现在想来,真是狂妄。
今年年初在申请学校时,我试图把这些思考和过去的经历连起来,形成一个自内而外的叙事。一个想法慢慢清楚了:平台(Platform)的底层逻辑是通过鼓励多样性而促进繁荣和进步。这个发现是在撰写申请文书的时候想到的。多样性也变成我的底层信仰:未来的事业应该围绕这个价值展开。
现在,又到了一个需要“暂停”和“重启”的时候。AI 发展太快,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在我离开一段时间,回到校园之前,回顾一下过去半年关于 AI 的观察与思考,就显得比较有必要。
这也算是一次对核心想法的检查,看看哪些观点在快速变化中站住了脚,哪些因为理解不够而需要调整。就像我年初时写到的:“游移不定的心总要落在一些实在的、具体的事情上。只要付出足量的心意,事情总能开花结果,变成作品。”
在日常的商业和技术讨论之外,还有一些更宏大的变化在发生。
另一个在 newsletter 中讨论比较少的变化是:全球政经格局的变化。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是专家,但所有人的命运都可能在这场变化中被深刻的改变。我相信,全球化不会简单结束,它更可能会重新分布。就像 Covid-19 带来的影响一样,重启就是重构,重构实际上是对既有价值结构的破坏,重启则带来多样性的再次繁荣。破坏和重构,最终可能会催生新的多样性。
半年回望
回顾过去半年的这些思考,我最大的感受还是 AI 变化之快。年初,我们还在感叹 Deepseek 时刻的降临,现在,我们已经有强大的推理模型,出现了大量可以胜任实际工作的 Agents。这种速度,不仅体现在模型能力的提升上,也体现在整个行业生态的快速演进中。
下面这些,是过去半年里,我在 AI 浪潮中一些主要的观察和思考。
平台演进的持续追问——从“流量”到“时刻”,洞察价值的真实落点
- 超越套壳:互联网天然靠近需求侧,但仅仅停留在需求界面是不够的。回顾 Web 1.0 时代,那些超越简单“套壳”的公司,比如 Amazon、Ticketmaster、Expedia,它们的共同点是深入了价值链的纵深,并且高效地重构了供给侧。Expedia 成功的例子说明,解决酒店业的“履约”挑战至关重要。
- 新颖与秩序:小红书的成长路径值得关注。它从海淘宝典和精致生活社区,通过赞助选秀吸引用户增长,再到疫情期间拓展为“生活指南”,实现了亿级 DAU 的两次重要转折。国产平台在推荐算法上更注重实时指标的高敏捷分发,这解决了弱关系内容发现的问题。跨文化社区现象可能是它潜在的第三次转折点。
- 时刻份额:我们习惯讨论平台的“流量份额”或“时长份额”,但我后来意识到,用户大部分时间是被动消费,真正产生主动意图的“时刻”其实很少。商业转化的关键,在于捕捉并服务好这些“时刻”。这是理解京东与美团外卖之争需要跨越的用户心智鸿沟。AI 捕捉用户“消失的念头”,服务这些稍纵即逝的需求、意图、情感和思考瞬间,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AI 浪潮下的“折叠”与“展开”——在喧嚣中寻找真正的价值锚点
- 被折叠的组织:AI 可能会“折叠”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人才栈。知识工作的流程因为人的能力不同和难以标准化,导致很多低效环节,比如各种检查点和评审。AI 代理(比如 Manus 这样的概念)有可能打通整个链路,包揽以前需要团队协作的任务,消除分工边界和沟通环节。这意味着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会更偏向在更高抽象层级进行判断和行动。企业本质在于更低的交易成本,因此组织规模的坍缩、人才折叠、分工模糊可能是必然趋势。
- 规模的形状与智能的分岔:OpenAI 这类模型公司的竞争,是“大”的竞赛,由规模驱动。但“大”也会催生更多的“小”。AI 降低了原型产出和早期试错的门槛,可能会带来多样性的爆炸。多样性是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而平台的价值就在于支持多样性。在 AI 模型“规模优先”和“智能优先”的两个极端策略中,“两个都要”很可能,但规模更是必然,智能则具有偶然性。
- AI 的边界与“补丁”:AI 有它的局限性。Meta 工程师通过修改一个“&”符号就节省了大量服务器的故事说明,找到问题本身的价值,有时远超解决问题本身。而识别问题恰恰是当前 AI 的弱项。强化学习(RL)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面临状态空间庞大、奖励稀疏延迟和安全边界等挑战。模型永远不会完美,“套壳”和“打补丁”都有其价值,都是与模型共舞的机会。
一次关键的“校准”放大——Chat 界面、“闪念”捕捉与 AI 的“伙伴”角色
- Chat 界面的再认识:过去我可能认为 Chat 只是 AI 应用的早期或过渡形态,更贴合具体场景的交互方式终将出现。但在最近的文章,特别是 05.19 日的《ChatGPT 是个好名字》中,我明确提出:“chat 实际上是一个绝佳的界面,并非权宜之计”。这个看法的转变,是基于观察(如 Cursor、Lovart 即使有其他主界面,chat 窗口仍是主要互动场域)和个人使用体验(如用 Raycast iOS 版捕捉“闪念”和辅助写作)。它确实改变了我的日常信息处理习惯,成为重要的“思考的伙伴”。
- 从“读心”到“织网”:用户渴望 AI 能主动发起对话,服务于那些稍纵即逝的需求和意图。将 AI 捕捉到的这些个体“时刻”,转化为具有网络效应的“社交时刻”,是一个日益清晰的战略方向。纯粹的模型能力竞赛面临瓶颈,真正的护城河在于应用层,特别是能沉淀用户关系和内容的社交场景。OpenAI(由内向外,理解个体重塑连接)和 Meta(由外向内,嫁接 AI 到关系图谱)采取了不同的战略路径。
- 文化触媒与“出圈”:大众对技术突破的理解,常常会简化为某种“滤镜”。“滤镜”能在日常平庸上施加魔法,营造氛围。技术创新和文化共鸣缺一不可,技术触达理性,文化唤起情感,两者结合才能让技术深度发展并跨越鸿沟。像“吉卜力滤镜”这种低门槛、高兼容性的文化包装,能帮助技术“出圈”,抵达更广泛的大众。
对系统与人性的敬畏——人与 AI、历史与泡沫
- 智能无法改写历史:通过自己写代码的经历,我体会到系统混乱的必然性:改一个 bug 可能会引入新问题,人的大脑难以处理这种复杂性。时间不站在复杂系统这边,微小的缺陷会滋长成致命错误。业务没有“从头再来”的奢侈,系统总是在持续熵增。所以,我的结论是,智能再强大,也无法改写历史,对抗时间的流逝。
- 让人更像人:AI 原生公司代表一种新的组织实验。但同时,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往往来自于绕路、对抗、摩擦、冒险和不确定性。这些看似“低效”的时刻,塑造了人类文明中珍贵的部分。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突破不在于让 AI 更像人,而在于让人更像人。我们需要在效率与创新、确定与未知、理性与直觉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 科技史即泡沫史:回顾科技发展,很多时候就像一部泡沫史。AI 的巨大投入,如何才能避免成为又一个“有技术、无社会价值”的泡沫?关键可能在于,AI 能否找到足够广阔、深入日常生活的应用场景(特别是社交),成为亿万人可感、可用、赖以互动的基础设施,从而证明其巨大投入的合理性。能否将 AI 智能注入日常连接与沟通,是决定这场技术革命能留下什么遗产的关键。
暂停与重启
所以,如开篇所言,Platform Thinking newsletter 将从下周起暂停更新三个月。这并非结束,更像一次必要的“中场休息”。过去五年,两百多期的 newsletter,记录了我思考的轨迹,也连接了许多素未谋面的朋友。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这次选择重返校园,对我而言,是一次从“观察者”到“学习者”再到未来可能的“建造者”的角色切换。过去半年对 AI 的密集追踪和思考,让我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有些理解,必须深入到实践和更前沿的环境中去打磨和验证。
这一年的学习,希望能让我在 AI 与平台的交叉领域,在技术与人文的碰撞中,获得更鲜活的体悟和更系统的认知。这也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建造”——构建更坚固的知识体系,打磨更锐利的认知框架。
感谢各位读者一直以来的陪伴与支持。在暂停更新的 3 个月中:
- 已有的付费订阅暂停,所有付费订阅的朋友的订阅都会延长 3 个月(至 2025 年 9 月 1 日恢复)。
- 不再接受新的付费订阅(至 2025 年 9 月 1 日恢复)。
- 免费订阅保持不变。
我会偶尔发布一些更新,也可以在 X / 即刻上关注日常更新。
你也可以订阅一个完全免费的邮件通讯 Podmark——它精选了数十个科技和商业领域的英文播客,以访谈类为主。播客列表将持续更新。它会自动抓取更新、转录,并提取高光片段。每周一,您将收到一封包含过去一周最优质内容的邮件。目前仅提供英文内容。
希望我们都能在变化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节奏,持续学习,不断建造。
我们秋季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