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021: End
「目的」一词却丝毫没有肃杀的意味。相反,它更与「目标」相近,给人的是想要奔赴的希望。
创造者的思考伙伴
「目的」一词却丝毫没有肃杀的意味。相反,它更与「目标」相近,给人的是想要奔赴的希望。
山与海,虽然经常被放在一起说,但却有着极为不同的意味。山的壮美,需要你一步一步攀登,在顶峰才能体会;而海的辽阔,却只需要你站在沙滩上,就能尽收眼底。攀登跋涉,往往被叙述成挑战极限的过程,而实际上,它也可以只是一种平缓的流动,海拔逐渐上升,视野徐徐展开。
在一天中,我们感受时间流逝的方式,是通过看太阳的位置,日光的强弱,或气温的高低。在一生中,我们感受时间流逝的方式,却是通过检视可以选择的选项。
所有的还原都是试图在发现原始性。而在已有的复杂系统中,还原论的手术刀无论如何都过于粗暴,它可能错误的切断了或许关键的连接,而破坏了应有的结构。原始性自身往往在系统之外已经存在,发现之旅已经悄然开始。
在缺乏此类系统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更多问题的侵扰。问题来自于不同人的想法,他们每一个人都难以摆脱自我在想法中的投射,当这些投射聚集在一张问题清单上的时候,就会呈现出巨大的冲突。整理这个清单的方法有很多种,分类、设定优先级、安排截止日期、拆解子问题等等,都是在把问题还原成系统。
不能假设你能时刻全面控制局势,而必须接受高度动态变化的环境。在轮胎的嚣叫中,车里的驾驶者应当感到平静。
造成混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不同的语境之下,词汇会沾染上别的意义。实际上,这是人类认知的局限造成的。我们习惯于在特定框架下思考问题,语境和框架会携带着它们的意图而为一切其中的话语赋予新的意义。同义词只有在同个语境或框架下才有被讨论的意义。
轮胎最重要的属性就是耐磨和持久,无论旅途如何艰险,都不要在半途抛锚。而轮胎注定要和坎坷不平的道路相生,也不可避免的被磨损。和鞋子一样,越是好用,就是越多被使用,最终走向生命的终结——retire。
工具是否好用,不完全在于客观的功能性。有的人偏偏喜欢一些古怪的设计,或者是偏科的功能。旁人无法理解,但也不妨碍这些工具在小众中流行起来。
对于宏大而遥远的消息,比如国际政治,人们大多是不大关心的,以至于认为它类似于节奏缓慢的氛围音乐,最好以不打扰日常活动为好。而当消息由远及近,变成了影响切身利益的政策,这时候才开始关切起来。对于微观层面,远方的故事最好是带有异国情调或者奇异情节,否则怎么会比八卦杂谈吸引人呢?
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处微妙的变化:在技术设备并如此普及的时候,人们更关注自己身在何处,换句话说,最为普遍的立场是「参与」;而当每个人手里都一部可以拍摄的机器时,人们的立场开始大规模的转向为「旁观」。
真正让结构性问题得到重视的情况是:数量增长达到某个程度后,戛然而止,宏观叙事讲不下去了。这时候人们会反思,过去的做法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这时候,就会深入到结构中去寻找问题的根源。结构性问题会成为叙事性问题的替代,冲破高大上的表面,成为讨论的焦点和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