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021: Synonym
造成混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不同的语境之下,词汇会沾染上别的意义。实际上,这是人类认知的局限造成的。我们习惯于在特定框架下思考问题,语境和框架会携带着它们的意图而为一切其中的话语赋予新的意义。同义词只有在同个语境或框架下才有被讨论的意义。
创造者的思考伙伴
造成混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不同的语境之下,词汇会沾染上别的意义。实际上,这是人类认知的局限造成的。我们习惯于在特定框架下思考问题,语境和框架会携带着它们的意图而为一切其中的话语赋予新的意义。同义词只有在同个语境或框架下才有被讨论的意义。
轮胎最重要的属性就是耐磨和持久,无论旅途如何艰险,都不要在半途抛锚。而轮胎注定要和坎坷不平的道路相生,也不可避免的被磨损。和鞋子一样,越是好用,就是越多被使用,最终走向生命的终结——retire。
工具是否好用,不完全在于客观的功能性。有的人偏偏喜欢一些古怪的设计,或者是偏科的功能。旁人无法理解,但也不妨碍这些工具在小众中流行起来。
对于宏大而遥远的消息,比如国际政治,人们大多是不大关心的,以至于认为它类似于节奏缓慢的氛围音乐,最好以不打扰日常活动为好。而当消息由远及近,变成了影响切身利益的政策,这时候才开始关切起来。对于微观层面,远方的故事最好是带有异国情调或者奇异情节,否则怎么会比八卦杂谈吸引人呢?
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处微妙的变化:在技术设备并如此普及的时候,人们更关注自己身在何处,换句话说,最为普遍的立场是「参与」;而当每个人手里都一部可以拍摄的机器时,人们的立场开始大规模的转向为「旁观」。
真正让结构性问题得到重视的情况是:数量增长达到某个程度后,戛然而止,宏观叙事讲不下去了。这时候人们会反思,过去的做法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这时候,就会深入到结构中去寻找问题的根源。结构性问题会成为叙事性问题的替代,冲破高大上的表面,成为讨论的焦点和实质。
新的模式转化往往是以旧的模式转换为前提而形成的,背后的本质是技术的组合进化。每一代模式都意味着某种垄断的形成,而垄断者的利润又往往成为下一代模式的发端。技术为先,商业放大,最后是政治把这一切吸纳进来。
人们以自己所熟知的自然现象作为隐喻来理解抽象概念,特别是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会自然想到树状结构,但很多问题并不是如此天然的能够找到清晰的分层,以及在每个分层上对称的分叉。通常,在某个层次上的某个分叉会和另一个分层上的另一个分叉产生更强烈的关联,如果坚持不破坏树的结构,那么就只能忽视这种跨层的关联。
叙事本来就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模式。 叙事把个体和群体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意识还是行为。 叙事的载体是内容,因而大致符合内容发展的规律。
人类不可能逃离框架。框架高于现实,而成为人类认知的界面。而基准就是框架的一种。当人们把一种现实默认为是基准的时候,并非是接受了这种现实,而是选择了自身认知界面选择性接收新信息的标准。这像是一层滤镜,人们必须透过这层滤镜观察和理解世界,却可能不知道它的存在。
新一代的年轻人,在他们第一次接触某件事物的时候,这件事物就已经完全自动化了,他们因此从未有过任何亲手操作的经验。人类漫长的未成年阶段就这样被自动渗透了,孩子们毫不自知他们所失去的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未来将被自动如何驱使。
在今天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家的个人意志通过超级投票权将更容易体现为企业行为。有时候是我们看不懂,但也可能真的是因为利益并不一致,企业家并没有真正考虑每个投资者的利益,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