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与失速
我们当然爱我们的工作,就算是到了工作已经不再需要我们的时候,也依然恋恋不舍。当有人嫌弃我们工作的产出的时候,我们当然会有些生气,一方面是怪对方不识货,另一方面也是怨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一些。但谁也没有想到,工作会有一天如同一只猫一般的不辞而别,把失魂落魄的人们遗弃在空旷的厂房里,和寂静的机器一起怅然若失。
创造者的思考伙伴
我们当然爱我们的工作,就算是到了工作已经不再需要我们的时候,也依然恋恋不舍。当有人嫌弃我们工作的产出的时候,我们当然会有些生气,一方面是怪对方不识货,另一方面也是怨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一些。但谁也没有想到,工作会有一天如同一只猫一般的不辞而别,把失魂落魄的人们遗弃在空旷的厂房里,和寂静的机器一起怅然若失。
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中,我们仍然需要对规模的终极收敛形态有所预判。否则,我们可能错过曲线悄然发生拐点的时刻,而在不知不觉中坐上下坡的缆车。
Pain 的本原是 World,是人性,是我们从上古的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动物本能。正如 Jeff Hawkins 在 A Thousand Brains 里面所表达的那样:智能本身并不邪恶,因为它本身并没有目的,而原始欲望和本能才会为智能赋予目的,从而带来失控和痛苦。
这种融合的消费体验源自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旦发现了 stuff stuff 的机会,就会出现无数的供应商试图填补这稍纵即逝的缝隙。Stuff stuff 和 stuff 之间越是无缝融合,前者就越能充分利用 stuff 带来的机会。Stuff stuff 有点像寄生虫,而其宿主——也就是 stuff——本身也享受这种寄生的过程。
赢的概率低也没有关系,这就需要让人觉得自己足够聪明,才愿意步入珍珑棋局。让人心甘情愿的参与,最终却两手空空的事情,往往让人产生极强的自我怀疑。
对一个人的开放,可能是对一群人的暴政。
Steve Jobs 从黄色牛皮纸信封中抽出 MacBook Air 的一刹那,重新定义了 Air 这个词,像空气一般轻,一样薄,充满了性感的暗示,和街头投来的羡慕眼光。然而,如我多次在 newsletter 提到的,此类物品在光洁无暇的表面之下,暗藏了脆弱易碎的内质。在炫耀之外,小心翼翼也成为被追随模仿的神态,变成时尚的一部分。
这种奇妙的旁观感或许是阅读历史给人的馈赠。
事到如今,休闲时间已经不再能够作为区分阶级的显著标志,而是否能够选择性的接收脉冲才是新的划分方法。
本文将是一篇三位经济学大师传记的读书笔记总结。我在过去一年时间里,陆陆续续的读了 Adam Smith、Friedrich Hayek 和 John Maynard Keynes 的传记,也补了一些相关的时代背景的历史读物。让我开启这个主题阅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时代不可避免的正在走到了一个新的分界点,在这个时刻,回溯经典思想的产生和变迁可能是作出良好预判的源泉。
盈余是凝结了的时间,可以在另一个时空再次释放。穿越时空是奇迹的同义词。 信任是盈余,创造也是盈余。
越是在绝望之底,越容易迷信起来。随便谁丢来什么,都是救命稻草。周期就是这样一种虚妄的自我投射,每每相信已经在谷底的时候,你可能并不知道,这才哪到哪?难得一见的,不是在绝望中假装世界充满光亮,而是让眼睛适应黑暗,寻找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