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共识与莽撞人

大的非共识并不一定带来大的共识。

非共识与莽撞人
Photo by Nam Anh / Unsplash

一月在上海见到了一些好几年没见过的朋友。

有高中老友,多年奔波,终于找到幸福彼岸。我的这位老友是一位交易律师,虽然经常在项目上忙得昏天暗地,但身材始终很健硕,这一次更是容光焕发,眼睛里闪着光。婚宴之上,亲友们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吐露出和新人过去的种种共同经历和故事,我方知道,这位从高中时代就摸爬滚打过来的同窗,多年以来走过了多么坎坷而又精彩的路。推杯换盏之间,不知道是应该感慨过去的坎坷,还是祝福未来的精彩。

也有互联网的同行。比如小宇宙的 Kyth,上次见应该还是在疫情前吧。谈论的主题肯定离不开对行业里各种产品的观察,但这次也聊了更多公司的经营、商业化和团队建设。我说或许就没有所谓「互联网」了,当年的报业也无非是因为一家公司率先掌握了彩色套印的技术,从而获得了先机,但时间长了,技术带来竞争优势被时间磨灭殆尽,泯然成为「传统行业」。话头反转,又会聊到公司管理层的技术背景可能会对公司的早期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技术又成为决定性因素。这些看起来前后矛盾的观点,也就是 Kyth 说的「非共识」,或者叫「暴论」,成为对话不断延续下去的动力。

「非共识」隐含了可以在反复敲打之后走向「共识」的潜台词。仔细拆解,就会发现,「前后矛盾」的关键在于「前后」,而非「矛盾」:往前看,看过去;往后看,看未来。Kyth 说,产品经理和投资人是两个靠着「非共识」来生存的职业,也因此会更容易成为意见领袖。然而,两个职业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投资的视角更要穿透未来,抓住趋势和本质;产品的视角则要关照过去,倾听每一种声音, 雕琢每一处细节,在混乱中做取舍,做平衡。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Subscribe to Platform Thinking +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