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现:从通信到广播,从大众到分众,从中心到边缘
这是和付费会员单独分享的《涌现》书稿的第三部分。 这个部分以历史回顾为主,给编辑朋友看过之后,她认为可能不适合作为书的正文部分。但我从写作中梳理了不少知识点,这里作为一篇文章发表出来。
创造者的思考伙伴
这是和付费会员单独分享的《涌现》书稿的第三部分。 这个部分以历史回顾为主,给编辑朋友看过之后,她认为可能不适合作为书的正文部分。但我从写作中梳理了不少知识点,这里作为一篇文章发表出来。
这种追寻内在感觉之舒适的潮流是从人群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年轻人独有的那种香味。和已经逐渐步入中老年的前代人不同,他们拒绝被外界定义的审美取向,拒绝精心营造出来的橱窗展览。他们追寻一种轻而易举、漫不经心的自然状态,只需取悦自己,无需他人点赞。
我们为什么要在一起?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有无数种。简单的,如血缘、爱情和友情,复杂的,则是今天各种虚构文艺作品的蓝本。过去的 20 年中,人类已经创造出各种形态的互联网产品,然而我们仍然没有解决笼罩在每个人身上的巨大的孤独感——越是发现更大的世界,人就越不满足于现实的单调。
真正结构性的变化并不在于我们在价值链上的某个环节提升了多少效率,而在于提升的这一点点效率可能会吸引数以亿计的人采纳一种全新的生活或工作的方式。这时候,我们就有能力向这些人推动更多的改变。
混剪的英文叫做 remix,它原本是一种音乐创作的方法,是对初次创作的音轨进行重新的混录和加工,二次甚至多次创作后,产生新的内容。人类的听觉可以辨识多个不同的层次。把多个音轨叠加之后,只会让听觉的层次更加丰富。Remix 是今天唱片工业的基础工序,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但也许很少人会想到,它其实也是一种内容创作的基本方法。
病毒来袭,一切重新洗牌。在一片混沌之中,Contrarian Thinking 和 Non Consensus 变得更重要。并不是为了与众不同,特立独行,而是问出那些没有被问过的问题,挑战那些已经司空见惯的常识。 本期 newsletter 包含一些互相矛盾的观点,希望能帮助你找到自己的 conviction。
本文是我正在写的一本书《涌现:人人都是内容者》的第一章的草稿。可能未来还会做很多修改。先发出来请大家试读,主要因为因为这一章讲了一些我对「涌现」的粗浅理解。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或者关于这个概念的阅读材料,欢迎回复邮件给我。感激不尽!
碳基的生命是脆弱的,硅基的逻辑就能反脆弱吗? 越是精密设计的逻辑,越会依赖少数强大的假设。脆弱之处如此明显,就看你要不要攻击它。
少数人拥有的真相具有最为强大的力量,而长期主义则让这个力量与日俱增。
Tools for Thought,思考的工具,是对人脑的增强,不管是更强的记忆和存储,还是更快的搜寻和关联,这些都弥补了我们生理上的若干不足。但还有更高级的演进,比如:能够更好的表达想法,引入协作,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再次创造——这些不仅仅是在个体的官能上做加法,更是在群体的协同上做乘法。
观察的角度完全决定了理解的维度。自下而上去观察,你会意识到很多事情无法预测,也不能解释。所谓逻辑可能是叙事,所谓因果可能是巧合。
能做实验的问题,可以说离解决就差时间了。然而世界上有太多问题没有办法做实验:或者条件无法控制,或者失败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