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021: Projected
圣经中被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实际上是历史的循环论。但人的记忆是短暂的,历史又太漫长,所以每次有人给你讲起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他后面说的事情。
创造者的思考伙伴
圣经中被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实际上是历史的循环论。但人的记忆是短暂的,历史又太漫长,所以每次有人给你讲起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他后面说的事情。
媒介即讯息。内容形态会反向影响内容本身,这是媒介理论的基础认知。Amazon 的 6 页纸 memo 形式让他们的内部讨论变得更加深入,而惯用 PPT 的公司则可能陷入避繁就简、报喜不报忧的陷阱中。
对于事物本质的理解,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找到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这就需要递归式的解构,不断的向下拆解,直到再继续拆下去,就已经破坏了事物的基本属性。我们都知道,原子就是这样一种单位,它当然不是最小粒子,但比它再小的粒子就无法保持元素本有的化学性质。
正是难以名状的「文化」定义了每个人的身份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组织中的 social capital 的大小。换句话说,「文化」实际上是组织内部的 social graph。促进天才诞生的 social graph 或文化会推动巨大的进步(progress),带来持久而巨大的回报。
想象比创意高出的地方,在于它能否构建更完整的宇宙,从而容纳更多人以此为基底,进一步发挥创意。我们所说的「宏大叙事」,可以认为是「想象」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超级平台和超级游戏都需要构造自己垄断的宇宙和世界,人们在进入之后就会获得各自的角色,并心甘情愿的生活在这种垄断之中。
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主题。Biden 宣誓就职,Trump 消失在社交网络上。除了股市和娱乐圈,世界似乎都消停了不少。 重要的时刻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多的意义。但在此之前所做出的努力,和在此之后所揭示的改变,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人们更愿意相信简单的事物,但他们会为复杂性而着迷。初见科技时,只需简单的相信,但容易深陷于后手的复杂中;时尚则先以眼花缭乱的姿态让人着迷,但时间不久又要喜新厌旧。
泡沫,是这样一种隐喻:在引入注目的光彩之外,还有一种等着看破灭好戏的旁观者;它能够聚集多少关注,就会引来多少怀疑。在历史上,和泡沫相关的记录,往往是阴谋和欺骗,以及幻灭后的崩溃和愤怒。
这一年,反倒让人更能静下心来读书,部分原因是缘于少了外界的诱惑,部分原因是感到欠账实在太多。在上半年开始做 Platform Thinking + 的时候,写了一个框架,列出了 10 个主题,希望能长期关注,不断深入。现在来看,它虽然未能抵挡住所有的三心二意,但确实在某些主题上能够有所劝导,避免本来就很精贵的时间分散到无关紧要的阅读上。
AT&T 是不是在乎旗下的 HBO 推出的剧集是否好看呢?从宏观意义上看,不。这个维度的细节已经被折叠起来,如果在这个维度上做价值判断,你会失望的。 然而,消费者并非是完全被动的沦丧在折叠中的。人性仍然充满好奇,向往多样。因此,商业仍然在尝试展开一些,再改换折叠的方式。每次我们看到些许光亮,就是在这一开一叠之间的转换。
极少数人善于在那个年纪就能长时间的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练习、坚持、聚精会神,这些词汇往往意味着严苛的要求,从来都不是快乐的事情。这种痛苦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人放下周遭发生的一切,把自己完全的交给要去做的那件事情。如果从动物本能的角度去想,这种剥夺如同献祭了自己的生命。
人可以忍受短期的刺痛,也难以忍受长期的跋涉。昼夜、春秋、生死,成为人们暗中为自己设下的边界。让我想起十几岁的时候写过的一句话:人们和匆匆比,看谁更匆匆,结果人们匆匆,匆匆更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