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新世界 社区寄托了人们对古典互联网永恒的乡愁。从第二天起,人们就开始担忧这个地方会不会「变水」——这就是保持社区圣洁纯净的原教旨主义者,他们总是怀念自己刚刚来到社区的时候: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订阅:内容的长期主义 本文是我的书稿中的 Work In Progress 版本,可以和之前发表过的「新十年,抓住内容品牌的机会」参考来看。它实际上是我对内容的商业模式的思考,也通过 Platform Thinking + 进行了实践。有一些观点还不大成熟,由于尚未经过编辑,行文也相对生涩,最终成书还会经过比较多的修订,也请读者见谅。
The New York Times: 与时俱在 以传承为进击,或许是一家企业最好的选择。 未来会怎么样?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世界会变得越来越不确定。纽约时报所坚守的新闻价值本身具有一种反脆弱性,它以此为内核还击了 150 年来数次翻天覆地的媒介冲击。当年和它一起创办的一便士报纸们无一曾经取得和它相提并论的成就。只有时报,与时俱在。
涌现:从通信到广播,从大众到分众,从中心到边缘 这是和付费会员单独分享的《涌现》书稿的第三部分。 这个部分以历史回顾为主,给编辑朋友看过之后,她认为可能不适合作为书的正文部分。但我从写作中梳理了不少知识点,这里作为一篇文章发表出来。
涌现:创作涌现的秘密 混剪的英文叫做 remix,它原本是一种音乐创作的方法,是对初次创作的音轨进行重新的混录和加工,二次甚至多次创作后,产生新的内容。人类的听觉可以辨识多个不同的层次。把多个音轨叠加之后,只会让听觉的层次更加丰富。Remix 是今天唱片工业的基础工序,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但也许很少人会想到,它其实也是一种内容创作的基本方法。
Peloton 与互动媒体的未来 Peloton 提供售价高达数千美元的家用健身单车和跑步机,并通过上面的 22-32 寸的显示屏提供在线健身课程,每月收取 39 美元。这家公司在 Covid-19 期间会员几乎翻了一倍。但分析师认为它对于自己的市场规模上限过于乐观。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家公司?它预示着怎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