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 的初心、进化与救赎
社交平台拥有巨大的网络效应,但也会面临代际危机。而真正拥有坚固底层的公司更有可能以初心完成持续进化和自我救赎。
创造者的思考伙伴
社交平台拥有巨大的网络效应,但也会面临代际危机。而真正拥有坚固底层的公司更有可能以初心完成持续进化和自我救赎。
这是和付费会员单独分享的《涌现》书稿的第三部分。 这个部分以历史回顾为主,给编辑朋友看过之后,她认为可能不适合作为书的正文部分。但我从写作中梳理了不少知识点,这里作为一篇文章发表出来。
混剪的英文叫做 remix,它原本是一种音乐创作的方法,是对初次创作的音轨进行重新的混录和加工,二次甚至多次创作后,产生新的内容。人类的听觉可以辨识多个不同的层次。把多个音轨叠加之后,只会让听觉的层次更加丰富。Remix 是今天唱片工业的基础工序,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但也许很少人会想到,它其实也是一种内容创作的基本方法。
本文是我正在写的一本书《涌现:人人都是内容者》的第一章的草稿。可能未来还会做很多修改。先发出来请大家试读,主要因为因为这一章讲了一些我对「涌现」的粗浅理解。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或者关于这个概念的阅读材料,欢迎回复邮件给我。感激不尽!
少数人拥有的真相具有最为强大的力量,而长期主义则让这个力量与日俱增。
Peloton 提供售价高达数千美元的家用健身单车和跑步机,并通过上面的 22-32 寸的显示屏提供在线健身课程,每月收取 39 美元。这家公司在 Covid-19 期间会员几乎翻了一倍。但分析师认为它对于自己的市场规模上限过于乐观。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家公司?它预示着怎样的未来?
在新的十年中,内容品牌的竞争会是新的主旋律。未来十年,中国市场可能容纳数千个内容品牌。基于这个判断,我想展开阐述一下,内容品牌是什么,这些内容品牌的诞生蕴含着什么机会。
人类越来越善于创新吗?从结果来看,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在过去的一两百年中,到底有哪些解法已经得到了验证?它们之间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每过十年,音乐都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主流文化中,并扮演文化标识的角色。但每一次变化又都会让音乐本身变得更像一种工业制品。本文旨在回看过去六七十年的历史,总结音乐作为主流内容形式之一,产业变化对内容创作本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科技企业的分析和批评不绝于耳,但大部分都是陈词滥调,缺乏对内在机理的真正洞察,直到 Shoshana Zuboff 创造了监视资本主义(Surveillance Capitalism)这个词汇。它听上去有点令人不安,甚至有些耸人听闻。这样的术语,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过滤,吓走那些害怕大部头的严肃讨论的人,话可以说的更犀利一些。
等到河牌发出来的时候,桌上应该堆满了筹码。
当传统机构难以跟上去中心化信息流的节奏时,新的数字工具和平台正在涌现,帮助我们理解现实。